“第二届ADCG亚洲设计论坛”设计成果展在我校圆满举办

时间:2021年12月02日信息来源:云南艺术学院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2021年11月26日,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设计政策研究”多边对话计划暨“第二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正式进入成果汇报阶段,设计成果展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举行。

成果展开幕仪式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凌辉副教授主持。国务院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许平教授,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教授、党委副书记李从熙老师、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余光荣老师、副院长万凡教授及学院对外交流处、艺术管理学院等师生代表出席了开幕仪式。活动旨在应对当代科技发展,梳理亚洲文化脉络,探索设计新路径,以设计为媒构架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桥梁。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凌辉副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为成果汇报展的顺利开幕致辞并带来问候与期许,感谢参与院校、师生们的支持与辛苦付出。2021年第二届亚洲设计论坛的主题确立为“亚洲新空间——后疫情时代的多样性文明及生活方式”就是探索的开始,是对未来设计学科发展的反思,是对更高维度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是人类自省自持的星火微光,更是迎接曙光在前的行进之道。

 

活动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致辞

同时,作为活动承办方代表,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教授致辞,向积极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专家、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本届亚洲设计论坛是对后疫情时代下的多样性文明和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在时间、空间维度上,都有全新的提升,本次展览所表达的主题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探索的新思路,也是亚洲设计论坛的精彩重现,更是探索设计发展的新征程。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教授致辞

最后,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从熙老师宣布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设计政策研究”多边对话计划暨“第二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设计成果展正式开幕。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从熙宣布开幕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结合学校疫情防控总体的要求,本次成果展及后续现场论坛分为线上和线下同屏同步直播进行。未能到场的专家和师生们可以通过主播直播讲解的方式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

下午13:30—16:30,作为本次论坛和成果展的延伸,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7所高校的师生参与团队用线上同屏同步直播的方式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论坛成果的汇报和分享交流。

 

 

以下为“二届ADCG亚洲设计论坛部分参展作品介绍

南京艺术学院团队创作了两组作品,“2021小易家生活切片”从微观的视角来感知日常生活,赋予心的设计思考视角,而关于人的幸福生活的问题,也是作品尝试探索的目标;“8.86小时栖居”,思考来源于南艺大学生平均一天需要在手机上花费多长时间呢?团队通过量化分析,给出了8.86小时的答案。透过手机屏幕搭建出的虚拟空间,可能会是生活的枷锁,也可能成为通往精神家园的出路。每个人是自己那个虚拟空间的造物主,带着生活悲喜,跟随真实内心,面对着现实和未来,用字节和讯息创造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希望找到更无穷的远方......

内蒙古农业大学团队作品“擀毡”,以蒙古族传统精神中提炼而来的潜性基因——“白”,作为此次创作的核心思想,这贯穿了整体设计和形式语言。作品以内蒙古地区地理等高线为线索,贯穿狭长的作品,从生命、环境、人文等多重角度出发,凝练概括不同地区的动植物形态,并通过人文化的内化和理解,用抽象和几何式的造型,去构成作品。狭长的作品表达了文化应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力求把对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生命和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其中。

云南艺术学院团队作品《基诺密语》由佤族民俗节日十三龙演变而来,仪式伴随着饮食,十三道凉拌茶体现基诺人民就地取材的智慧,太阳鼓是对自然的敬畏,呈现基诺族自然和润的生活方式;《攸乐礼赞》取材自然,以基诺族乐器奇科为原形,与《基诺密语》相辅相成,以系列竹艺灯饰诠释着令人神往的艺术生活方式;《阿佤拢月》意在感恩大自然馈赠,致敬佤族先民,随着杯中水位曲折上升而不断圆满的过程,体现了在后疫情时代下,对圆满的生活方式的期许;《青白思界》借助大理白族传统手工艺表现“共生”,以此表达在后疫情时代下,感受时光流逝,和谐共生的慢生活方式;《傣泐憩止》展望了后疫情时代人类的“模块化”生活,从人居到环境都显示出高度的融入自然和生活便捷,让人类的居住空间形态更加有序、合理且卫生,宜居并能有效隔开人对自然的干涉。

 

《基诺密语》实物作品

 

《攸乐礼赞》实物作品

《阿佤拢月》实物作品

 

《青白思界》实物作品

 

展览现场

 

《傣泐憩止》效果图

广西艺术学院团队基于“味道”,形成两个系列的作品。一是基于审美层面,表现为“逢春”“有凤来仪式”首饰设计,结合漆艺表现壮锦的纹样与色彩;“一幅壮锦”造型设计体现了光迹构成的创新应用;“昱”灯具设计为壮锦纹样三维化的创新应用。二是基于味觉记忆的视觉设计,作品“酸”“半生瓜”分别表现了酸和苦的味觉转化,并提出当一种美学风格出现时,如何把握时机合理设计,摆脱固有限制思维占取先机的思考,是当代设计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内蒙古科技大学团队设计“阴山岩画互动体验馆”,以阴山山脉作为灵感来源,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物理模型粒子碰撞的方式模拟山体形成的过程与结果,从中找到与阴山外形最为相似的形状并以此作为建筑物的外形;设计构想出四个展馆内的主题交互设计,分别为“历史重现”“感受岩画”“古时生活”“古今对话”,运用幻影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媒体呈现等多种交互方式营造用户沉浸式、多感官的体验感受,从而赋予阴山岩画文化一种全新的生命力。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团队作品名为“隐形的保护神”,是一款创新交互影像。本作品将实拍与动画结合进行后期制作,从云南的“我心中的保护神”到湖南的“隐形的保护神”,保护神文化存在于各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与探寻。该团队还会继续进行各地保护神的调研与数字化展示,不断丰富保护神在虚拟世界中的形态。

天津理工大学团队,作品“九河下梢”天津桥梁灯具系列,以探索本土文化基因为核心,将人类生活志、文化分析和符号分析与设计等,创造性地应用于消费者洞察和产品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天津桥梁,提取桥梁特征可设计元素,从实用功能与产品理念出发,运用系统设计、三维构成等设计理论完成具有人情味与时代特性并存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案,探索天津海河桥梁文化带的最新传播策略,使“桥文化”活态化,实现可视、可感、可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桥梁文化呈现在大众眼前。

 

图文:设计学院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艺术学院)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