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学史力行,夯实科技支撑,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我校董文渊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服务山区群众

时间:2021年06月02日信息来源:西南林业大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5月28日上午,我校董文渊教授在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杉树坪竹林基地进行筇竹幼林生态高效抚育技术现场培训,通过实地操作,指导苗族群众掌握筇竹幼林管护关键技术。大关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泽轩、西南林业大学木杆镇驻村队员、漂坝村杉树坪群众共46人参加了培训会。 大关县木杆镇是我校定点帮扶点,董教授研究取得的筇竹生态高效培育技术成果,作为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科技支撑,主要对筇竹容器育苗造林与退化竹林生态高效恢复技术推广示范,推广的技术主要包括:种子贮藏与容器育苗技术、人工造林与幼林抚育技术、退化竹林生态高效恢复技术。 为充分发挥区域生物资源优势,分类施策,找准“市场—技术—资源”的结合点,大力培育生态经济特色产业,2017年8月,大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决定大力发展筇竹“一县一品”产业。关于筇竹产业的发展,董教授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以凝练,即做到资源自信、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和市场自信,充分展示出筇竹“节高扶老”的文化内涵,将被动产业转化为脱贫致富的主动产业。 董教授表示,从脱贫攻坚的巩固阶段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最关键就在于产业兴旺,要让村民们先有经济基础;又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做到生态宜居;确保有效的治理,强化文明的乡风,让真善美的文化内涵得到升华,群众才会更坚定党的路线方针,力往一处使,最终才能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在基地现场,董教授就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如何科学的剪竹、有效的松土、合理的施肥等具体技术环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介绍,并边说边操作。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为现场群众解答了数十个实际问题。他说,只有通过这样的样板示范,才能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科技与技术的重要性,同时群众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才更具有实效性。他希望大家通过培训学习,将这项技术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到实际之中。 结合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党史教育,董教授表示,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学党史、悟思想中为为乡村振兴事业开新局、立标杆。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想问题、办实事,在实际工作中为他们解答疑惑。 “感谢党的关怀和恩惠,感谢董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指导。2018年以来,我们已经记不清董老师来往的次数,但董老师每次都亲自到现场教大家剪竹、松土、施肥等管护技术,让我们特别地记忆犹新。刚开始很多村民都是秉着观望的态度,可如今让全村人都看到了筇竹带来的希望,再过一年,大家都将获得丰厚的收益。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跟着董老师认真学习科学技术,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声音有些颤抖和激动的张明荣社长脸上洋溢着美美的笑容,真切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董文渊教授是西南林业大学与大关县人民政府共建筇竹研究院院长,他一直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筇竹的研究和科技扶贫工作,探索总结出筇竹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培育成组配套关键技术。今年是董教授在昭通大关县开展筇竹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第28个年头,多年来,他起早贪黑,踏遍了大关的山山水水,想为山区群众找到一条致富路。这次来到基地只是他在昭通行程中的一小部分,他先后到了绥江、威信、镇雄、彝良、大关等多处开展方竹、筇竹产业发展的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他经常说,发展好乡土特色筇竹、方竹产业,可以助力当地群众靠竹致富,这是自己的初心,也是心愿,更是使命,一刻也不能停歇。他通过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生态高效筇竹资源培育在大关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带领大关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的“造血式”脱贫致富道路。如今的大关,处处都散发着筇竹变“富竹”的味道,人民群众的笑脸也挂在了筇竹枝头。(文:陈瑞黎/图:西南林业大学木杆镇驻村工作队/审核:文仕军/责任编辑:袁梓玥)
(作者:佚名 编辑:西南林业大学)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